观点:中国大学和教师的未来

在中国,不少高校教职人员只拥有学士学位,这表明,一些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并不高。近几年,在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人员的数量有所上升,但仍有不少教授没有博士学位。那些声名显赫的研究机构则要好一些,70%以上的人员都有博士学位。另外,除了顶尖大学中一小部分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外,中国高校的大部分教职人员的薪资都不高。中国学者的收入不足以使生活水准保持在中产阶级,有时还得在校外做兼职。最近一项涉及28个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学者薪资的研究显示,若以购买力核算,中国学者的薪资在被调查的国家中处于垫底水平。

这种状况对于维持世界一流的学术文化是不利的。虽然基础研究与金钱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高效率的大学仍需致力于基础研究。大学必须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工作,调整公共管理制度,建立清晰易懂的规范。大学教授要有更大的学术空间,掌握各种信息和分析资源。此外,大学还必须兼备学术权威性和适当的透明度,这意味着个人以及机构关系绝不能影响到有关人事、研究和其他学术事务的决策。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以上要素是理所应当的,但在中国的大学里,这仍是一项挑战。及时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他们也在担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否已过时,能否迎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也不断地思考,现有方法是不是在鼓励机械学习,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四维的发展。中国政府对学术资源和奖学金的管理方式,对年轻学者的成长可能也有不好的地方。同时,学术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中国许多顶尖大学正在考虑一种创新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同时开始关注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学校也越来越多地雇佣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并引进更为严格的内部评估制度。但是,要对整个学术系统进行改革,仍不是一件易事。一些普通高校和研究机构仍然相当传统和行政化,不良行为在这些机构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当前的中国,至少在一些顶尖的学术系统中,已兼备了改革的资源和意愿,并能很好的服务于中国社会。中国大学的文化变革终将来临,但这需要时间。

——摘自《环球科学》2012年11期,第41页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