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美国《独立宣言》全文内容(英汉对照)
每年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托马斯·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以下为美国独立宣言的全文内容: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AICA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Nature and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在人类事务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英语学习:浅谈英语会话中的肯定和否定回答[转载]
转载自:http://www.ggzx.net/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7
浅谈英语会话中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陈振煌摘 感谢养正中学 林曼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中学的教学越来越朝素质化的方向发展。近几年英语高考的试卷命题更是增加了综合性和语境性的因素, 更多地以会话的形式出现, 着重考核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如何在考试中, 对不同情景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呢? 背完语法书里的条条杠杠而没能深入特定的、具体的语境中, 那只是纸上谈兵。只有“亲临其境”,并用英语的思维习惯进行分析,才能在今天交际能力日益突出的英语考试中“游刃有余”。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发现,在会话中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肯定或否定时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说,甲说“地球不是圆的”,作为中国人的乙会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说:“不,它是圆的”;而作为母语是英语的人士乙来说,他不会直接否定对方,而是直抒己见,说,“Yes, it is round.” 此种文化差异是否出于交际礼貌不得而知,但其客观存在确是肯定的,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尤其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日趁情景化的今天, 探讨这问题更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笔者经过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发现使学生对肯定或否定回答产生混淆的英语会话主要存在于下面几方面:
第一
在一些含有否定副词的一般疑问句中,学生对肯定或否定回答没有把握。
在初一的课本中, 我们就已学过这个句型:
—– Is it a book?
—–Yes, it is.(或No, it isn’t)
在学生的印象中,一般疑问句的肯定的回答是“Yes”,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的回答是“No”。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句子的回答就不是这种简单的模式可以套用的。比如,我们常见过这种句子:“Aren’t you a student?”
意思是“你不是个学生吧?” 许多学生马上作出回答:“No, I am”,他的本意是要表达“不,我是。”但这是一句错误的回答,是由于汉语习惯所引起的错误。从英语的角度看,一般疑问句必须针对疑问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回答。因此,虽然本句含有否定副词“not”,但谓语动词是“are”,所以,如果“是学生”,回答都应该是“Yes, I am”;而如果“不是学生”,则都应回答“No, I am not”。这种回答与对“Are you a student?”的回答完全相同。
以上例子说明英语的一般疑问句是否含有否定副词“not”,不应影响我们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英语的一般疑问句中如果含有其它否定副词,如“never、seldom、hardly、scarcely…”等,会不会影响我们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呢?
比如下面两个句子:
“Have you been to China?”(你去过中国吗?)
“Have you never been to China? ”(你从没去过中国吗?)
对这两个句子的回答可否一样?如果从中文的意思入手,按中文的会话习惯,对两个句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句的回答应该是“是的,我去过了”或“没有,我没去过。”对于第二个句子,如果你去过中国,应回答“不,我去过了。”如果你没去过中国,则应回答“对,我没去过。”而对于英语的问句,我们必须用英语的习惯,根据句子的谓语动词进行回答。所以,让我们撇开第二句中的“never”,仔细观察它们的谓语动词,同样是“Have been”。可见, 两个句子都可以用“Yes, I have”来表示“Yes, I have been to China”(我去过中国)”,也都可以用“No, I haven’t / have never” 来表示“No, I have not /never been to China”(我没有去过)。总的来说,一般疑问句中所含有的“not, never, hardly, seldom, scarcely…”等副词并不影响我们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英语学习: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全部区别[转载]
英语真正成为英国人的语言,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所知道的英语,大约于公元1400年,由英国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Anglo-Saxon dialects)发展而来。其中也有很多字母,借用自公元1066年征服英国的诺曼人(Normans)所说的法语。威乐斯(Wales)、苏格兰(Scotland)和爱尔兰(Ireland)当时为不同的国家。而人民所说的语言是塞尔特语(Celtic languages)。在那个时候,欧洲人根本不知道有北美洲的存在;因此欧洲学者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拉丁文,其中约有300年来的历史,英语才真正成为英国人的母语。 接触过英语的人皆知,英语是源于英国的语言,它不只是英国本国的语言,也是各个英语系国家的语言。这些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等。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许多国家都成了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而英语也因此遍及了全世界,它的使用范围也不再只限于这些英语系国家。如今,英语可说是已经变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理所当然地,在国际间,它成为了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共同通用的语言及沟通的工具。尤其在商业上,英语的积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英语当作母语、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言并使用于行政、教育和商业等方面,英语发展成带有各地区和人民特征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