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个人光伏的几个新闻
简单一句话:国内产能过剩,而且成本太高,国外需求疲软,转内销则需要时间消化,如果国家大力扶持,则前景很好。
“个人光伏发电”拓荒者的喜与忧
(来源于:http://www.cnenergy.org/xny/tyn/201308/t20130801_219196.html)
青岛徐鹏飞家屋顶上的个人光伏电站
青岛的徐鹏飞、北京的任凯、上海的赵春江,这些曾经普通的名字却因为“个人光伏发电站”而广为人知。他们是我国最早建立个人光伏发电站的人,作为拓荒者,他们收获了许多,却也遇到了诸多坎坷。
发电稳定 运行正常
作为全国首位成功并网的个人光伏发电站用户,徐鹏飞谈起家里的光伏发电站时,就像谈起自己的孩子,满是骄傲。“我是安装了9块电池板,系统装机容量共2KW。现在电站已经累计发电1500度,其中将近1000度的电传入电网,系统运行很稳定。”而上海电力学院的赵春江教授在自家别墅上安装的3.7KW的光伏发电站,自去年6月份到现在已经使用一年多,累计发电4100度,入网2008度电左右。
曾经有人担心个人电站入网以后会造成国家电网的不稳定,形成“冲网”现象。徐鹏飞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道:“目前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整个系统运行还是很正常的。”而作为我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一的赵春江教授指出,目前个人光伏电站并入国家电网的并不多,发电量也有限,因此不会对电网产生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便今后大规模并网会对国家电网产生不良影响,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并网容易卖电难
随着国家政策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特别是《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现在申请个人光伏发电并网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青岛电网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申请的流程:“首先你要有身份证明、房产证明,涉及共用屋顶的话,你还要做好邻居工作,只要邻居、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同意,你就可以申请。我们接到申请以后会派人现场勘查你的楼顶及光伏设备将要安装的地点。如果这些都没问题,会在20个工作日内实现并网。”
虽然现在并网的程序变得简单了,但是这些业主们却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卖电难”。个人向国家卖电,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是个人卖电给国家电网,一度电该卖多少钱?赵春江的个人发电厂的入网电量已经累计2008度左右,但是却一分钱也没有从电网公司里拿到,原因就是上海电网公司也不知道应该一度电给赵春江多少。这个电价国家电网没有统一规定,地方电网公司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所以电网公司的人也有点“不知所措”,甚至一度上门问赵春江“应该收多少钱”?
问题二是怎么开发票?北京顺义的个人光伏发电站用户任凯就遇到了这个难题。任凯和顺义电网公司签订的协议是半年结算一次,按照4毛钱左右一度的电价结算。7月份任凯的个人发电站发电满半年,到了应该结算的时间了,但是满心欢喜的任凯却遇到了一个“死循环”。电网公司以前买电厂的电时,要求电厂必须要出具增值税发票,所以在向个人买电时电网公司同样要求个人出具增值税发票。但是税务部门给出的说法是,按照规定不给个人的销售行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于是任凯又找到电网公司说明情况,电网公司领导经研究决定将增值税发票改为普通发票。然后任凯又到地税局要求代开普通发票,但得到的回复依然是不给开。
对此,北京顺义国税局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任凯的这种情况不符合‘国税函[2004]1024号’的规定。1024号文规定除了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人以外,临时取得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个人,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为其代开发票。但是任凯的卖电行为是有25年合约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临时所得,按规定不能给他开发票。”一边是电网公司必须要求开发票,另一边是税务部门坚持不给开发票,因此任凯虽然已经卖了1207度电,却无法得到卖电的483元钱。
而青岛的徐鹏飞则相对幸运,他成功拿到了卖电的钱,但这种幸运也是因为当地电网公司和税务部门进行的“特事特办”,至于以后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规定出台。
目前还不适合普通百姓
通过自己的使用体验,徐鹏飞说:“如果没有很好的补贴政策,现在还不适合普通老百姓使用个人光伏电站。一方面是因为初始投资过大,投资回报期过长,对老百姓来说不划算。特别是农民,虽然有屋顶,但是他们使用的电本来就少,更不适合花这么多钱去投资。另一方面就是屋顶的问题。特别是住在普通公寓楼、多家共用一块屋顶的人,需要跟邻居协商,如果处理不好会很麻烦。”
任凯也提出,个人光伏电站目前更适合工商业以及拥有自家屋顶的别墅区。“现在工商业的用电每度在1块钱左右,如果投资个人光伏电站,它的投资回报期相对较短,因此比较划算。另外那些使用电的大户,特别是涉及阶梯电价的用户,安装个人电站也是很划算的。”
谈及未来发展,徐鹏飞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屋顶和家庭住户,将来引领分布式光伏产业的一定是中国。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产能很高,但国内市场的应用不行。“分布式光伏发电想要大规模的推广,光伏系统的成本必须要在现在十几块每瓦的基础上砍去一半。”徐鹏飞说道。
赵春江则认为:“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不好,关键还要看国家政策。如果国家的补贴政策合理将会极大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展。另外,光伏技术和设备都是有待改进的。我现在正在研究的光伏微电网,就是要解决光伏冲击电网、阴雨天发电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已在研发阶段。”
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来源于:百度知道)
这些年,我们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有怎样的收获呢?
光伏产业在短短十二年,缔造了一个中国工业的传奇: 1.具有全球竞争力,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 。 2.产能集中在民企。 3.拥有自主品牌。中华民族曾经在电、发动机、计算机等科技革命上一次次落后于西方,可是,就是这一次,中国牢牢掌控了65%的光伏产能和6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2011年TOP10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大陆占据7家。
也有舆论诟病光伏为“又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绿色输海外,污染留中国”,也有人称“政府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去维持一个依赖补贴生存的行业”。这些言论首先是对光伏这个行业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
关于光伏的污染和能耗问题,经计算,多晶硅电池(从硅沙直到光伏电站系统)能量回收期为1.59年, 薄膜电池能量回收期为0.78年。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组件的使用寿命25年,以此推算,生产出的太阳能组件在实现生产能耗回收后,几乎不用再消耗电量,即可发电约23年,并且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从光伏最终成品来看,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能源的回收,随后输出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客观的讲,从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来看,太阳能是没有污染、低耗能的。只是上游生产环节是有污染和非低碳的但是可控的。随着多晶硅技术进步,低能耗还原、冷氢化、高效提纯等关键技术环节进一步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增强。 “高能耗高污染”的误导和妖魔化,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
关于补贴,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光伏都是政策市场。补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对待光伏产业的通行做法。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光伏上网电价法(FIT)的国家,据WTO公布的“欧盟产业补贴报告”透露,德国政府通过了太阳能屋顶计划(HDTP)向德国太阳能光伏制造商提供了5.1 亿欧元补助,德国在2010年光伏发电电价上的补贴就超过118亿欧元,这些支持政策的颁布使德国迅速成为太阳能能源利用的全球领先者。美国也不甘落后,暨2009年实行经济刺激法案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支持额度高达160亿美元。而中国政府至2009年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平均不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其中70%用于风电),力度远远低于欧美。那些抨击政府补贴光伏的言论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又是多么的无知和短视啊。
关于技术,光伏产业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发展最成熟、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薄膜电池的技术还在初期发展阶段。
在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光伏电池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从硅材料、器件、生产设备、应用系统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制造能力迅速扩大。无论是装备制造还是配套的辅料制造,国产化进程都在加速。在光伏产业链中,有实际产能的多晶硅生产商20~30家, 60多家硅片企业,电池企业60多家,组件企业330多家。到2010年底,国内已经有海外上市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16家,国内上市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16家,行业年产值超过3 000多亿元,进出口额220亿美元,就业人数近百万人。
多晶硅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少数企业还实现了四氯化硅闭环工艺,使得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彻底解决了四氯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环境的问题。已有2家多晶硅生产商的能耗与成本接近国外同行先进水平,多晶硅能耗水平达到每千克耗电40 kWh,成本下降到每千克20美元以下。2011年,国内多晶硅产能接近16万吨,产量在8万吨左右,自给率虽然还不到50%,但是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光伏设备制造业逐渐形成规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十几种主要设备中,8种以上国产设备已在国内生产线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单晶炉、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设备、组件层压机、太阳模拟仪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等设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有些设备开始出口,如扩散炉、层压机等。
我国已经掌握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如电池技术、多晶硅制造技术等,多晶硅电池的平均出厂效率达到16%。尚德的冥王星技术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有效面积转化效率提高到了18.8%,多晶硅达到17.2%。英利、天合、阿特斯、晶澳、韩华、南京中电等国际化公司也都持有自己的专有技术,电池的转换效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平均每瓦太阳能电池的高纯硅材料的用量从世界平均水平9 g/W下降到6 g/W,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得我国光伏组件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的发展上还有哪些不足?
(1)高效节能多晶硅料制备技术
多晶硅料方面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西门子法,硅烷法还需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在大规模合成、高效提纯、低电耗还原、四氯化硅氢化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了突破。所生产的多晶硅原料可以满足国内50%的市场。但是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冷氢化工艺,需要进一步完成技术的消化吸收。冷氢化工艺能将多晶硅生产改造成为一条低能耗、高产量的完全闭合循环生产线,将剧毒废气四氯化硅转化为多晶硅原料三氯氢硅,实现闭环生产,做到废气系统内消化。冷氢化改造能把成本降低20%。
(2)原材料方面
在电池用银浆方面,目前国内仍是空白,依赖于进口。银浆的性能是影响电池效率的重要因素,发展方向是满足高方块电阻发射极使用的低扩散速度银浆量,甚至是掺杂磷或硼的银浆料,以在烧结过程中同时实现局部重扩散。
EVA树脂是电池主要的封装材料。目前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制造,但是性能质量较国外还有一定差别,多数应用在较低端的市场。背板方面国内空白,依赖进口。EVA及背板是影响组件寿命的关键材料,高透过率、抗紫外辐照的EVA和低水、气扩散的背板是主要发展方向,组件寿命应从目前的25年提至30年或更高。
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背面主栅电池及N型电池等,这些电池结构采用不同的技术途径解决了电池的栅线细化、选择性扩散、表面钝化等问题,可以将电池产业化效率提升1~2个百分点。电池制造新工艺还包括无触印刷、铜电极、表面钝化及离子注入等,为电池制造开拓了更多种技术路径。这以上这些新技术上,我国少数企业已经开始涉足,但和国外先进水平尚保持一段差距需要追赶。
(4)设备制造方面
设备投资是电池生产线建设的初始投资中的主要部分,是制约电池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上,中国在几种价值较高的关键设备还和国外存在很大差距。有的虽有国产化,但性能质量达不到要求。有的国内尚属空白。包括:还原炉、CVD、PECVD设备、烧结炉和全自动丝印机、线切割机、自动分选机、自动插片机、自动焊接机等、离子注入机。提高这些高价值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是进一步降低我国电池制造成本的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全球光伏产品成本在10年里获得了快速的下降,从原先的每瓦6美元,下降到现在每瓦1美元,光伏的平准化能源成本已经与天然气持平,平价上网的目标正在逼近现实。在某些电价较高的地区,比如德国,在其居民光伏应用上已经率先实现了平价上网。中国光伏行业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提前了至少5年,这就是中国光伏行业对世界新能源的巨大贡献。
中国光伏行业在洗牌整合,在等待政策和贸易环境的改善,在积蓄内力提高效率,等待一个真正辉弘的故事高潮的到来—光伏平价上网:光伏发电以平等的价格和传统能源展开发电市场竞争。
IDEA+评论:国外贸易保护下的光伏产业的出路
本文中心思想:出口转内销
虽说新能源很吸引人,但是国内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于国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市场,而这几个地区和国家却在最近几年来一直对中国光伏产业发难。不管原因是什么,有一个原因是逃不掉的,即保护本国产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此类产品很成熟,也是他们国家扶持的产业,因此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刻意打压是可以理解的。
说白了,就是贸易保护,而不是市场需求不足。
看一则新闻吧: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6月3日,美国商务部再次发起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次日,欧洲太阳能制造商联盟也不甘落后,向欧盟委员会控诉中国企业违背中欧达成的“价格承诺”协定。而就在5月份,印度商务部通过援引美国、欧盟的调查证据,将中国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视为国家干预行为;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这几家一唱一和、磨刀霍霍,重新将中国光伏产业逼入“四面楚歌”的险境,光伏大战硝烟再起。
回顾过去三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成为众矢之的,被打上了倾销、不正当竞争的标签,遭到多国的围追堵截,战火从美国燃烧到欧洲,又弥漫到印度,并波及到整个世界。时至今日,围绕中国光伏产业“双反”的调查和制裁不仅没有逐步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引发的大国贸易战的苗头也再次显现出来。
若就光伏大战本身而言,尽管中国的光伏产业因外部制裁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但并非全无出路,可能只是一个市场转移的问题。既然美国、欧洲和印度等市场走不通,那就转向日本、巴西、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及国内市场,总有一席之地。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3年日本市场占据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量的24.63%,超过欧盟成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
若就光伏大战带来的效应而言,产生的后果却是影响深远的。一方面,光伏大战可能会引发示范效应,美国、欧盟和印度的先行做法,可能会被新兴市场群起效仿,从而彻底将中国的光伏企业挡在国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光伏大战可能会引发扩散效应,使得中国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也遭到普遍的质疑,一旦“双反”调查的领域被扩大化,贸易摩擦力度将成倍增大,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将会变得举步维艰,国际贸易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从这个角度来讲,光伏大战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遇到外部阻力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各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都采取了包括税收优惠、补贴等在内的各类支持政策,只是伴随着产业逐步成熟,相关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会逐渐削减。这种情况显然对于后发国家极为不利。为保护本土企业和促进当地就业,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双重标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需要以光伏产业为案例,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深入研究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以便在遭受外部指责时能够有充分的证据进行反驳;另一方面要全面学习国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避免采用单一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
回到中国光伏产业,一个最新消息是,根据汉能控股集团与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最新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2013年中国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12吉瓦,同比增长了232%,接近欧洲新增装机容量总和。这说明,全球光伏市场正从以欧洲为核心区域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已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大战的主战场或将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欧美等国家仍可能继续发难。以印度市场为例。今年2月,美国向国际世贸组织提出申诉,抗议印度国家太阳能计划中要求的“印度制造”的规定,称后者涉嫌歧视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要求就此与印度展开磋商;印度则回应,《政府采购协议》允许国家豁免一些工程项目遵循非歧视原则的义务,美国也有类似的豁免规定,美国不该为阻碍印度经济发展提出不合理要求。
总体来看,光伏大战既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利益之间的竞争;既面向国内市场,也面向国际市场;既涉及技术的先进性,也涉及政策的严密性。只要各国存在利益争端,光伏大战就不会停止。对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中国要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导向,帮助相关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重视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消除存在的政策漏洞,实现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的衔接,避免再次遭到类似于“双反”调查的不公平待遇。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光伏大战几时休